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每年都会有一些人能用相对比较低的分数报一个相比于分数比他高的人还好的志愿,实现“低分高就”。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低分高就”?怎样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进行正确的决策才能实现“低分高就”呢?
首先,不能简单地认为“低分高就”就是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进入到某个学校的某个专业。这是典型的“只买贵的,不买对的”思维在作祟。正确的低分高就应该是: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绩,报考一个对于自己而言性价比高,同时符合自己意愿,同时往年分数又要比自己本身的分数高的学校。这才是真正的“低分高就”。
那么如何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寻找这样的机会呢?重点就是“逆向思维”。如果在高考志愿填报时,所有人都抱有相同的想法,那么最符合这些人想法的学校和专业,自然分数很高。反之,如果只有少部分人能找到的思路,那么竞争的人少了,自然分数就低了。
记得2021年高考志愿填报,我所填报的一个考生,文科437分。小姑娘就想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或者英语(师范类)。在前期方案沟通的时候,多次协调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当时的态度是:宁可不读公办本科,也要选择这两个专业。
网报当天,刚开始形势一片大好,好几个公办院校的相关专业都能进去。当然在这里也要提醒我们的家长,在网报当天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每年高考志愿网报当天,大家刚开始都是冲高,感觉自己想去的学校基本都能去,但随着时间节点一个一个的结束,高分段考生一层层被顶下来,会发现自己能去的学校会越来越少,甚至直到自己所有心仪院校都进不去。这需要提前要有危机意识和兜底意识,才能避免网报当天出现重大失误。
这位同学的情况就如同上面我们讲到的,随着时间节点的结束,最终所有区内的公办院校,包括河套学院、呼伦贝尔学院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都进不去,此时家长已经放弃,决定走民办院校。这时候我建议采取逆向思维,在大多数人眼里,区内院校招生人数多,自然被录取的概率更大。
但这也带来一个反向的思考,区外院校招生人数少,是否有可能寻找到机会呢?果然我们最终发现河南科技学院的英语(师范类)招收3人,报进去后发现排名恰好第三。但同时系统又显示,有一个同分考生也在报考这个学校。
此时距离网报结束还有3分钟,家长可以说和孩子一样紧张的,沟通了一下,还是想稳一点,换一个民办院校,但我依然建议坚持一下。果然在最终时刻,另一个同分考生顶不住压力,离开了该志愿,我们最终以437分,专业排名第三的成绩进入了该所公办院校的意向专业——英语(师范类)。而该专业前两名的同学,均为460分以上。也就是说,我们以437分的成绩,读了460以上的专业,实现了真正的“高分低就”。
当然相信也会有家长问到,那如果这个同分考生不离开,会怎么办呢?那么有可能有一个人就要被调剂。实际上在最后3分钟时发现这个机会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查阅了该学校同分处理原则,发现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顺序排名,而语文正是该同学的优势科目。
此志愿填报案例说明,高考志愿填报时要打开思路,尤其是运用好逆向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占得先机。
Ai测评知识漏洞扫描,精准有效提升,领取试学体验账号,添加 微信:16621394119 备注:Ai测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1jbtm.com/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