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六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如约而至。提到高考,你会想起什么来?
是夏天粘腻的汗水与蝉鸣?
还是堆满桌子的试卷和承载梦想的准考证?
停下手中的事去回忆,那个尘封在记忆角落里的画面再次生动起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不同时代的高考体现着不一样的时代底色,镌刻着不同的时代记忆。
高考承载着大家奋斗的青春年华,追逐梦想的意气风发,今天带来是跨越5个时代的高考记忆,来听听ta的故事……
01“50后”的高考故事——被读书改变的命运
作者简介@阿平195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
很难想象在那种匮乏年代,读书对于一个人甚或一个家族命运的生活,因为那个匮乏年代,不仅意味着物质的严重匮乏,温饱尚未解决,而且意味着精神文化生活的严重匮乏。
1977年恢复高考,这个消息一下子好像全公社知青都晓得了。深山沟里另外一个大队的两个男同学有一天晚上跑到我们这里,与我们大聊特聊复习迎考的事情,聊到半夜。我们煮了番薯和栗子做夜宵,大家又热气腾腾地吃。最后,学着陈胜、吴广击掌相约苟富贵,无相忘“尽兴而散”。
02“60后”的高考故事——像雾像雨又像风
作者简介@肖耳1969年6月出生于杭州市塘栖镇,1987年参加高考,曾就读于浙江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多年之后,关于高考我最自豪的事情是,我只花两个月就逆袭了数学。高考前的最后两个月,因为一次模考数学只考了72分,我突然决定力挽狂澜,主动去找不太有趣的数学老师谈了一次心,说我要开始狂攻数学了。那时我觉得文科实在没啥好复习的了,倒是在数学题海中扑腾,获得了一个个充满乐趣的思维之夜。渐渐地,我发现原来数学是有意思的,我变成一晚上攻数学难题其乐无穷的女生了。
03“70后”的高考故事——关于青春,铺面而来的气息
作者简介@袁野1971年出生于杭州市桐庐县,1989年参加高考
高三的日子很平静,我们埋头于题海,每天有做不完的卷子、讲不完的题,从两个半米高的书堆中投射出来的目光都是迷离的。尤其是我,不擅理性思维的我在理科面前不停摔跟头,愈战愈挫,心里压的石头越来越大。可是,从某个时候开始,压力感居然开始变小了,每天埋头书本的我开始在固定时间看新闻联播,某个事情的重要性居然超过了高考。记得那时,每天晚上7点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哪怕是高考利箭高悬,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快30年,我对当年的那些镜头还是印象很深,什么五棵松,什么六道口,那些从未接触过的地名,经过每天的新闻播报,仿佛成了每天路过的地方,已经被叨叨得充满了熟悉感。虽然后来我高考失利,但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高考还是有故事的。也许,这就是身在其中不知,却是回看才有的——青春。
04“80后”的高考故事——母亲的鞋垫和我的高考之路
作者简介@古月1989年出生于河南滑县农村家庭,2009年以全校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浙江师范大学。
自我出生以来,母亲一共为我缝制了3次鞋垫,我每次都偷偷地收藏起来, 一共12双。母亲第一次为我缝制鞋垫,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县城读高中的时候。我的高考之路承载了两代人的寄托,也承载了两代人的遗憾。由于我第一次高考失利了足足是让我哭了两天,全家亲戚都在劝我早点嫁人,一向好脾气的父亲拍着桌子跟姑姑们理论:“我女儿的人生要她自己掌控”,这句话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中,伴我踏上了复读之路。如愿的第二次参加高考考了全校文科第一名,第一次远离家乡去外省读书,带给父母最多的是不安。那天晚上,一向要强的母亲拉着我的手,眼泪不止,自责没有为我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当父亲问我最想要什么礼物时,我脱口而出:“想要母亲做的鞋垫。
05“90后”的高考故事——通往自我实现的起航
作者简介@卓敏1990年12月30日生人,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2010年6月参加高考。
谈及我的高考,就不得不提及我的高中生活,那三年奋斗在与梦想最接近的时刻,至今忆起都深深地为时光惊叹和感动。我所处的高中时代经历了从非素质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折过程,也经历了一代人将高考视为与命运抗争的渠道,他们无不投身到高考大军中,背负家族的期许,也探究着自己的人生方向。高考的前一天是弹性休息日,全校放假预留时间给学生调适。记得当时和小伙伴出校门疯狂买补脑的补品,两人或几人分着买一箱平时都舍不得买的牛奶,还买了一斤核桃,分量足够考试的三天,希望身体和状态都能达到最佳。高考结束后,我便开始无忧无虑地放松,虽然担心着成绩,但也知道已然不可更改,也就无须再添烦恼。在高考结束的一天内,便可从网上查询高考试题的答案,有的考生估算着自己的成绩,有的考生无心估算自己的成绩,我则属于后者,连答案也没看。
*以上故事均节选自王金玲的《我的高考》,有删减
Ai测评知识漏洞扫描,精准有效提升,领取试学体验账号,添加 微信:16621394119 备注:Ai测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11jbtm.com/787.html